close

而至於我自己,是在第六章中,停停讀讀,慢慢思考了很多事情,這一章對現在的我來說是珍寶。

我回想了大學時代開始的每個寒暑假,幾乎都是一種空白,而我也很幸運的能在那些時間裡,慢下來好好閱讀,雖然曾經不覺得那具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大四上學期結束以後,我的時間表從二月初開始空白到三月底。

二月初機車環島十一天,之後我有一些自己的小旅行,中間穿插著閱讀看電影等等。

四月開始,離開台灣去了沖繩,雖然在那裡有屬於留學的生活節奏,但是現在想起來,其實也是人生中的一種另類空白期。在那裡遇到的人、風景,生活中旅行中,很多瞬間都有第一次相遇的感動。

今年二月回台灣,接下來的空白期,整整要空到九月中了吧我想。

而我面對這個空白期,荒了手腳。

於是我才發現,原來我已經習慣要隸屬於某個制度下,才會安心,這是一種多麼奇怪的情感。

 

第六章的主題是在說,有時候讓生活停下來,脫離忙碌的生活,會讓自己思考很多事情,如果好好和這些空白相處,說不定會得到一些新的感想或感動。人類的腦會因為感動而不斷活化,那都能幫助大腦創造出新思維。而日本人就是太喜歡把自己的行事曆填得滿滿的,過著忙碌的生活,作者認為日本人在未來應該要好好的思考這件事情。

 

空白一種是要自己爭取的,即使一天也好;另一種空白,是不得已的空白。

 

國高中的時候,我很嚮往能接受gap year的社會。也幻想過大學畢業以後,我也要像西方的學生一樣,給自己一個gap year,去世界各地流浪。

 

但回國畢業以後,才發現原來長期的空白,讓人有點無奈。

 

 

作者從日本社會對待空白,以及西方世界對待空白的不同價值觀裡,觀察衍伸出來的不同的社會氣氛和創造力。而還有一種,我覺得是生活中對幸福的感受也不同。

 

他談到西方社會很願意讓孩子渡過一個空白年,讓他們去找尋自己或者看看這個世界。但是日本社會就不會這樣看待空白年。在日本,如果一個人的人生中有一段空白,容易被解釋成負面無益的。於是作者說,「我認為空白年絕非快樂好玩的。因為這是自己用來學些東西的時間,不單是為了玩樂晃盪。我覺得忍耐過這段空白時間的人,遠比那些沒有目標、只是渾渾噩噩上大學的學生,對公司更有幫助。」

 

在西方社會,隸屬於一個團體組織,只是人生中的一種選擇;在日本,隸屬於一個團體組織,好像演變成人生成就的標籤。

 

作者在這一章舉了一些歷史上的例子。愛因斯坦、達爾文、牛頓等等,都是在人生中的空白年中,遇到了很多不曾遇到的感動,而思考了一些事情,然後有了重要的理論和發現。空白,是可能可以造就一些創造的契機。

 

「或許有人會認為就算忙碌,沒有空白的時間,還是能夠有所感動。不過很遺憾地,人類腦的構造並非如此。如果每天被密密麻麻的行事曆緊追不捨,腦中呈現溢滿的狀態,產生感動的空間就會消失。

不怕各位誤會,創造力可以說是誕生自『偉大的徒勞浪費』。我認為偉大的浪費不同於單純的浪費;光輝燦爛的空白年,和無所事事的日子截然不同。」

 

「真正的空白是帶有不安膽怯的。忍受這樣的不安,感動才會更為深化。」

 

「所謂的安全感非常重要。要事成天無依不安,人是很難承受得住的。但是反過來,要是被安全感團團包圍,生活過於安然自在,感動也會日益淡薄。」

 

這一章裡頭,有好多話都讓我回想了以前的一些階段。我的確常常在一種空白中,感到不安,然後自己思考一些什麼,或者來個小旅行。經過那些階段以後,對人生還有自己的確都有更明確的想法。

 

李安之前也說過,他在還沒闖出一番成就的時候,他沉靜了七年,在那七年裡頭都沒有工作。他做自己該做的事,思考問題。我想,那七年對他的人生來說,應該帶著某種重要性。所以比起來,我的這幾個月根本不算什麼。

 

 

因為這一章,讓我想要好好的生活,想要去找尋更多有的沒的,所以才想去金門馬祖,也是這個原因。

人生中,得珍惜和感動相遇的時刻,我想,那除了能活化大腦之外,也能幫助一個人學會如何去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