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蔣勳這陣子寫了一本一刷再刷,刷了又刷的書,《孤獨六講》。寫得很好,好像讓讀者和他面對面聽說話一樣。我已經二十二歲了,但我在讀了這本書的時候,才算一步一步的認識了孤獨。

有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認為自己是沒有勇氣面對孤獨的人。我怕身邊沒有人陪我,只要有人陪,不管他是我喜歡的朋友,還是不熟的朋友。直到高中那幾年,我才能真正的享受孤獨,在孤獨裡和自己對話,聽自己的聲音和不安。可是,我後來才發現,我只能在熟悉的環境裡,才能和孤獨相處。如果是在不熟悉的環境裡,我還是恐懼孤獨的。我知道這不能算是「獨立」。

可是,我不知道要向誰問這個問題,更不知道如何問起。所以我感謝蔣勳寫了這本書,感謝我能和這本書相遇。

日本文學裡,好像常常出現一種無法言喻的孤獨感。但,作家們通成不說那是孤獨,而稱之為寂寞,然後故事常由寂寞出發,最後也止於寂寞,但我想大家都知道,寂寞是不會像水一樣能被阻擋,它比較像一種氣味,會擴散。於是讀者隨著故事的結束闔上書頁,這下好了,換讀者寂寞了。

我一直不懂,為什麼東方人比較喜歡成群結隊,為什麼西方人總是能用個體這樣的形式行動著。在這本書裡,說不定蔣勳先生點出了一個很接近問題核心的重點,因為我們是在儒家文化裡長大的。

蔣勳在書裡提了很多儒家文化的例子,我覺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儒家談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裡,沒有人勇於當第一、沒有人想當最後,在群體的保護下才是安全,後來演變成我們只想躲在人群裡。雖然蔣勳也說了,因為當時是農業社會,必定得講求群體社會的重要性。但為什麼都過了這麼久的幾千年了,我們還是得把論語擺在考試裡,它在經過時代的轉變以後,真的還是這麼的無懈可擊嗎?

蔣勳也用了《異鄉人》來當作存在主義產物的代表。我想起我高中的時候,讀了《異鄉人》,我的感想是,那個主角頭殼壞了。我不懂為什麼這本小說這麼有名。可見我一直都是中規中矩的儒家社會下的產物。

我一直很排斥儒家思想的,我也從沒有被孔子那聖人般的思想感動過。不過,應該也很少人會被感動吧,因為它被擺在考卷上。我總是覺得只重視人性的光明面的思想,多少都是虛偽的,人性的複雜如果不被接受的話,人類只是虛偽的猴子。但,我竟然也被儒家的思想給洗腦了。我躲在群眾裡好幾年了,從來就不敢做自己,不敢表達我所思考的問題。

就像書裡談到的,儒家強調生命是有意義的,但對存在主義來說,存在是一種狀態,本質是存在以後才有可能尋找到的,當你開始尋找的時候,那個過程才會使生命有意義。

雖然我還不懂哪一個可能比較正確一點,可是我覺得存在主義是比較積極的,至少不會讓人失望,因為尋找的過程也是由自己控制的,你的行為成就你的生命。如果告訴一個嬰兒,你生下來是有意義的。如果我是那個嬰兒,我ㄧ定會混吃等死,因為我在等著那個意義來找上我。

我喜歡這本書的一個原因是,從孤獨裡找到很多生命的元素,從這些元素出發又使生命的過程能更完整。它可能和孤獨不是這麼的絕對相關,但讓我學會了解孤獨,隨著作者的文字,剖析這個充滿病態的社會。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蔣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