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九號公路一直往南,右轉十六號公路,往山谷裡一直前進,就會看見林田山。



林田山是這趟旅行中,我最期待的地方。因為三月底的時候,陳皮梅跟我說了《トロッコ》這部電影,「想親眼看看電影裡頭山城的風景」,成為這次旅行的主要動力。

 

我覺得旅行的樂趣,就是不要看太多當地的照片,這樣才能保有新鮮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可是,林田山讓我忍不住的在出發前,不停的在網路上搜尋照片,以及它的歷史。

 

林田山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興建的林場,當時稱做「森坂」,日文念做もりざか摩里沙卡。這裡其實可以說是日本殖民政府榨取台灣資源檜木、扁柏等等,高級木材的地方。

直到民國七十二年萬榮林道完工通車以後,改以大卡車運送木材,森林鐵道和索道開始走入歷史。後來民國九十年,林田山接著又發生一起大火,燒掉了很多林場裡的木屋。

 

在網路上,看到好多人在抱怨,林田山現在不斷更新,有好多人抱怨從前的柑仔店不見了,中山堂也變新了,有些攤販開始在裡頭擺攤,好多人說,林田山不是林田山,或者說,林田山成為一個沒有古早台灣懷舊風格的「觀光地」了。

看過網路這些人這樣說以後,我抱著「害怕會失望」的心情去了林田山。

 

我在林田山待了一個下午,慢慢的把每一個角落都走過,我覺得這裡不是什麼大家說的「小九份」,這裡就是林田山,他有和九份非常不同的山城氣氛。

雖然柑仔店的確不見了,中山堂內部的確也變了,政府似乎想利用中山堂的空間,辦一些活動,帶動活化這個山城。現在林田山,有新有舊。










我在山城中的咖啡館裡,剛好看到兩位林田山的員工在討論如何將林田山的歷史故事重新展現在現在這個時代裡。我偷偷聽他們的討論,他們說,現在解說員都還不夠,而且不只希望有解說員,也希望能讓還留在林田山生活的居民能一起來為遊客訴說他們記憶裡的山城歷史,希望能結合當地居民一起活化林田山,讓來這裡的人,能更深入的了解林田山的歷史。

 

從很多林田山的舊照片中都看得出來,這裡曾經是人聲鼎沸的山城,但再繼續看看民國七十年代以後的老照片,山城在凋零森林鐵道的頹傾森榮國小的廢校,再再的讓我覺得即使失去了一點山城過去的味道,但我還是覺得現在這樣很好。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能力拒絕時代改變所帶來的沒落。

但是,我們究竟又有什麼權利能不斷「欣賞」別人的故鄉身陷滄桑中。

我們為什麼常常希望某個地方幫我們留下「過去的懷舊風味」。我們不曾在這個地方真正生活過,我們的「懷舊」對當地居民來說,或許是一種自私或者慘忍。

 

但活化當地和保留原貌兩者之間又該如何平衡,讓觀光的興盛不會造成另一種滄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