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常常想起第一次在機場見到中島家族的時候[1]。在從桃園機場往台北的車上,中島媽媽知道我想寫關於吉野村的歷史的時候,她笑著說:「吉野村也能是論文題目?有什麼能寫的嗎?」

 

  離那個下著毛毛雨的初春,又過了半年多,我已經準備開始寫了。但現在回頭看那些走過的路徑,我竟然站在一個離當初的起點,又遠又歪的新起點上。所幸沿途丟下的小麵包屑,多少都還遺留在當初的來時路上,未被叼走。

   而這個過程又是怎麼開始的?
  一開始,我只是想要找一個論文題目,寫完它,然後順利離開研究所,步向同輩朋友們早已開始的職場生活。好像和身旁的人過著一樣的生活,我就會安心。所以,我非常想快點把論文題目確定下來,以便我能早一點開始書寫論文。我曾想過要寫1945年到1947年之間,在台灣的族群大流動,一個日本人去,中國人來的時代,也曾想過要寫二戰之前移往南洋生活或者戰鬥的人們。不管想過幾種不同的題目,我總是沒有意識的喜歡往那些已經發生過的過去裡找尋些什麼。

  碩一開始,在學校有一份小打工,是擔任大學部台日文學課程的助教。台灣日語文學這堂課,主要是透過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文學作品或電影,來探討當時那個時代的人們可能得不停面對的議題,例如,台日之間的歷史融合、族群衝突、認同混亂等等問題。那些幾乎都是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經歷過的過去,而如今,我們只能站在現在的時間點上回頭看,透過小說、文獻、媒體等媒介思考那些和我們錯身而過的時代。但老師總是希望我們能保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力,因為很多媒介都牽涉到角色或者立場,我們必須小心的思考那些被製作出來的東西。

  某一次為了準備台日文學課前討論,我必須花時間把日治時期文學家濱田隼雄[2]的『南方移民村』[3]讀完。這本著名的小說,從以前就聽過,但都沒有一個動力讓我坐下來好好閱讀。由於當時能準備的時間緊迫,我馬上去了圖書館找這本小說,翻開來,隨著故事的行進,我遇見了我不曾聽過的歷史。

   『南方移民村』這本小說的故事背景是,日治時期的台東廳關山郡鹿田村的日本農民,由於故鄉貧困,因此抱著渡海到「新天地」尋找希望的心情,透過企業的招募而移民來台灣開墾的過程。濱田隼雄將小說的主角設定為台東製糖公司裡的醫生神野珪介,透過醫生這樣的知識分子的角度,觀察、感受到日本農民移民來到東台灣以後,所面對的眾多困境。例如,移民們受限於蔗糖公司的制度以及自然環境,只種植經濟作物──甘蔗,無法生產稻米,而種植甘蔗的收入又不足夠購買稻米,於是向公司借錢買米;還有水災、病蟲害、風土病、瘧疾等災害的肆虐等等。

  有些移民受不了這些苦難,於是想要離開,另謀生活的出路,但有些人由於欠公司太多負債,只好咬牙忍下來。而幾年後,經過水利設施的改善和甘蔗品種的改善,雖然使得蔗糖的生產量增加,但已經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移民村的年輕人也被政府徵兵到戰場,部分的勞動力則流入製造業,移民村內的勞動力普遍短缺。移民村的將來看似搖搖欲墜,於是剩下的移民最後決定離開台灣,集體移民到南洋[4]…。

  所謂的日本農業移民,是我在閱讀這本小說之前,從未聽說過的。『南方移民村』挑起了我對這些人,還有這段歷史的好奇,於是我開始搜尋相關資料。



[1] 2012年4月5日,來自日本德島縣的中島家族回台灣尋根旅行,我因為朋友的介紹,一起加入了這趟旅行。

[2] 濱田隼雄,1909年1月16日-1973年3月26日,日本宮城縣出身。大正15年(1926年)台北高等學校入學,昭和4年(1929年)畢業,同年進入東北帝國大學。昭和8年(1933年)畢業後再渡台,歷任靜修女學校、台南第一高等女學校、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等教師、台北師範學校教授,同時也在西川滿主持之文藝雜誌《文藝台灣》發表小說。昭和18年(1943年)以《南方移民村》獲「台灣文學賞」。戰後,引揚回日本,在故鄉仙台擔任高校教師,並以宮城、仙台為題材發表作品。

[3] 『南方移民村』,1942年出版,於1943年獲得「台灣文學賞」。

[4] 作者所安排的小說結尾,是讓這部小說成為一個爭議的爭議點。在由黃玉燕所翻譯的中譯版『南方移民村』(2004)的「濱田隼雄與台灣」中,譯者黃玉燕有提及:「作者在初版沒提到的寫作動機,卻在再版後記才提到,應該說是作者響應日本政府在台灣推動的『皇民文學』運動的被動立場之發言,從本書的結尾之安排,也不難想像得到。」(P.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