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都在長榮中學陪哥哥考試。
讀完蔣勳的《生活十講》。晚上看了【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最近讀了李欣頻的書,有些話感覺上目的性很強,我還無法能坦然的接受,可是有些想法,是現在的我很需要改變,重新學習的。

所以我想,我以後也不要再只用「好」、「不好」來評斷電影、小說等等。我應該要用我的思維去想,這部電影的價值在那裡,哪裡有我可以吸收的養分,另外,當我覺得不好的話,那個「不好」又是為什麼?

而過去我缺少這些層層思考的路徑。

【在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和最近的看完的《孤獨六講》、《生活十講》裡,蔣勳先生談到的一些問題都搭上了關連。也是我到目前為止漸漸從生活裡才體悟的事。

過程勝過於目的。
但很久以前的那個我不懂這些,因為以前沒有人這樣告訴我。即使我們沒有哲學課,但在求學的階段裡,老師也是不斷不斷的說著:「上了高中你就可以怎樣怎樣了。」、「上了大學你就可以怎樣怎樣了。」等等這些話。於是我也就相信著他們,相信這個階段的盡頭會有一個比現在還要美麗的東西,然後我耽溺在自己的幻想裡。

結果,就像電影裡的丹在爬那三小時的山路一樣,丹相信著老人要帶他去看的東西,一定是從這平地無法看見的,一定是要爬上了山頭才會發現的,所以他一路上都期待著盼望著。「就像等著拆聖誕禮物的孩子般」那種心情在走這三各小時的路。

結果,老人到了山頂,給了他一塊平淡無奇的石頭。
老人聳聳肩說:「我也從來都猜不準會看到什麼。」

丹從期待到失望、生氣,然後他才漸漸懂老人要告訴他的事。

這個片段對我來說,體會很深刻。
因為以前的我,也都相信著終點會有很炫麗的東西等著我,為了那個上天給的未來的禮物,我願意花比別人更辛苦的過程去獲得。
然後我不斷不斷的忽略了路上的片刻美好,只想快點到終點,拿到比別人還要棒的驚喜。
因為這樣想,所以我也不停的失落著失落著。甚至覺得我被世界騙了。

漸漸的才懂得什麼叫做過程比目的重要。也漸漸知道,沒有誰在和自己比較什麼,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完成自己,而不是別人。


就像我們無法拿同樣生活在大海裡的鯨魚和章魚來比較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